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与全球供应链深度整合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激烈竞争与复杂经营环境。《供应链思维》一书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强调需融入“供应链思维”,从供应链规律出发,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竞争力,结合中国实际创新供应链理论,助力企业盈利与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时代挑战,把握产业机遇。
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被视为“不得不做”的选项,但是,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仍然是一个让人颇费脑力的事。很多企业管理团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时,发现找不到“顶层”,或是大家对“顶层”是什么都莫衷一是。有些企业则受到“互联网+”“区块链+”或“AI+”之类的概念的影响,对于到底以什么技术“+”,彷徨良久不能定夺,因而延宕了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时机。
01
数字化转型从供应链入手
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我们正处于“供应链时代”,要充分尊重并利用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规律来经营企业,确保企业盈利且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几乎是所有企业的期望。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企业管理团队都已经深谙供应链的规律。虽然很多人也能就“供应链”侃侃而谈,但多半还是人云亦云、有口无心。他们在经营管理的实操中,依然遵循着传统企业的管理理念。
有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论著不少,但多半是拿技术“说事”,就数字技术讨论数字化,很少有真正契合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所需的,将数字化转型放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之下进行探讨的更是少之又少。已经有不少有关供应链的国外论著被介绍到国内,国内也有不少供应链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得益于此,人们对于供应链的一般认知已经大有提升。但颇为遗憾的是,这些与供应链有关的论著鲜有结合企业数字化转型展开深入的讨论,即使有所涉及也是寥寥数语、浅尝辄止。
这是当前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实践的基本现象。20多年来,作者一直从事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结合自己对于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的研究,深感当下正是一个“数字化”和“供应链”相叠加的时代,我们需要用供应链思维来规划统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和供应链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企业数字化转型事关数字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对此,我们有必要清醒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若要将一门新技术应用于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首先要对这个专业领域有清晰的认知。按照此理,如果我们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充分的理解。
02
供应链外无企业
为什么说供应链外无企业?所有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意愿如何、地处何方或是作何经营,都处于特定的供应链之中。供应链即是企业生存的生态,企业置身其中,应该遵循的是“创造价值,成就彼此”的生存之道。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这个“大处”就是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也就是数字技术在供应链构建和运行中的应用,其目的依然是实现企业的终极目标:盈利且可持续。
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有其客观的规律。对于规律,我们只能通过充分的实践和调研去发现,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去“发明”。基于20多年的实践和观察,结合对各种供应链论著的研读,我在《供应链思维》一书中对供应链进行了重新定义,以便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可以清晰定位管理对象的边界和构成。基于此,梳理了供应链的七个规律,即供应链的“七大链性”,分别是需求链、资源链、价值链、协同链、知识链、数据链和风险链。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不断提升对供应链七大链性的认知,对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言必定大有裨益。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采购交易对于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而进一步分析了采购工作在企业经营中所具有的“购置物料”和“构建供应链”的双重作用,并由此发现“构建供应链”这一作用一直被企业管理层忽视。这种忽视也体现在企业采购管理的制度建设中。因此,企业实施集中采购的重点是集中采购的规则制定权,并酌情将采购实施权按规则授予相关的业务团队。这样,一来可以提高采购的工作效率,二来可以避免“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窘境,三来可以利用采购的杠杆作用构建高敏捷、低风险和强韧性的供应链。
03
供应链思维是什么?
“供应链思维”强调的是一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思维方式(Mindset),而非一种偏于理论的思想体系(Thought),亦即从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规律出发来着手应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所有问题,包括数字化转型。换言之,企业既要用供应链思维擘画发展战略,指导经营管理,也要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供应链竞争优势。
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规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搞懂了供应链运行所特有的属性和规律,就可以顺藤摸瓜,定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顶层”所在,就能够规划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快速推进”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更好地利用供应链规律谋篇布局和提升竞争力提供了便捷性和可行性。我们在20多年数字系统设计开发实践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根据第一性原理,数字化转型最为具体的实操工作是“软件+”,即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这也是数字化转型最为基础的工作。
因此,人们无需纠结“互联网+”“区块链+”或“AI+”之类的选项,因为,包括互联网技术,甚至包括芯片研发在内的所有数字技术,都是基于软件而开发构建的。认清这一点有助于结合人们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供应链规律的认知,对数字系统的功能和需求做出准确的表述,“讲清楚需求”是开发企业适用的软件系统的重要前提条件。
04
基于中国情景创新
作为供应链的研究者,作者对国内供应链理论的建设有两点发现。一是国内有关供应链的理论论著多半是“舶来品”,尚未形成自有的供应链知识和理论体系;二是既有的供应链论著多半聚焦于线下供应链实践,对于数字供应链的建设,国外论著近年来明显增多,但国内论著对此着墨不多。后者有可能与我们的软件技术尤其是2B软件技术水平偏低,数字化实践偏少以致专家学者难以有机会参与其中有一定的关系。
国内外有关供应链的论著在普及供应链知识,提升企业对供应链的认知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源自西方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理论可以借鉴,但照搬照抄会使我们始终处于落后的境地。更何况,数字技术的发展驱动了经营管理模式的深度改变,这些“舶来”的供应链理论已经远不足以应对当今供应链所面临的问题。
在数字化和供应链双叠加的时代,供应链理论创新应该是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者、供应链专家学者以及数字化专家的当务之急。中国的产业门类最为齐全,我国的企业开始遍布全球,供应链实践是最为丰富的。总结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实践,将其升华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是我们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参与国际经济和重构秩序规则不可或缺的指导理论,也是彰显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吴树贵是《供应链思维——链性、战略和数字化转型》一书作者。本文节选自该书前言,有改动。该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哈佛商业评论